兴屏号联合蛮书老师 《云南文化史迹“石屏文庙”讲座》的原课件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感谢蛮书老师的辛勤付出。

明正统、嘉靖、万历、天启,清康熙、雍正、乾隆,都有重修、重建、改建。 现存明清时期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尊经 阁、泮池等。2013年,与玉屏书院、李恒升宅、 石屏县衙一起,合称为“石屏文庙古建筑群”列 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屏古城墙(今已不存)周七百四十八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厚二丈。石屏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4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4项。大部分为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尊经阁,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重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
次间广约为心间之2/3,尽间广约为尽间之半(心间1/3)。地方志记载,明初始建大成殿时为三间(左右各有朵殿三间, 通共九间)。后代重建大殿时很可能沿用了早期地盘。檐下斗拱五彩重昂。象鼻昂、八方交等极具滇东南地方风格。









三间四柱,木牌坊式样。檐下十一 踩斗拱,精雕细作,稍显华丽。棂星门之心间,正面书“棂星门”, 背面题“洙泗渊源”。东为“道冠 古今”,西为“德配天地”。棂星门左右,各辟一门。东为“金声”,西为“玉振”。棂星门之南,为照壁,即宫墙。取“夫子之墙万仞,不得其门而入”。当代重修文庙时,照壁左右各辟一门,东为“礼门”,西为“义路”。




民国时期云南文庙调查资料 建筑与重修时代:明洪武二十二年建立,康熙癸亥年知 州王光鼎重加丹垩,雍正元年黄璧重修,民国二十一年 民众教育馆重修。现状:计有崇圣殿五楹,东西两庑各三楹,先师庙五楹, 大成殿五楹,东西两庑各九楹,厨房二间,储藏祭器室 二间,乡贤祠三楹,名宦祠三楹,二十一年新修,屋宇 尚完整,占地约十五亩。有无其他机关占用:崇圣殿作教育会会址,东西两庑作 县立女子小学校教室,先师殿改作孔子庙,其他屋舍均 划作民众教育馆馆馆址。
△尊经阁




乡贤祠因用作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得以保留。东庑因用作城关镇公所(公社)办公用地得以保留。大成门因用作图书馆藏书室、读书室得以保留。






△石屏州衙(县政府)









我们想提供一个有态度的交流空间,使那些喜欢历史、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古建筑的人们找到通道,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滇南名邦石屏。
我们还想传达一种基于传统但又开放有温度的人文审美态度,使那些原本只喜欢传统文化、传统事物的读者能够更全面看待“美”这件事。我们希望保持文章的高质量,我们希望大家每次阅读都有收获。不论是知识还是情感上的获得,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肯定。

云南地处边疆,几乎无太多浓墨重彩的历史,这“天下第一亭”是何来头?故事从一块斑驳的石碑说起。
三百年前那个守护古都洛阳的云南人
他被称为保护洛阳文物的“男一号”,他又因 为民直言而被罢官归田,他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位特科翰林,他值得我们追忆。

中国城池通常是四方形,端正,格局清晰。但云南有座古代城池却以“龟型”建造。让我们从上帝视角一睹这座古城600年的风采!

石屏,壁立如屏的山石,石制屏风是也。石屏,滇南文献名邦,历史文化名城是也。这两个“石屏”之间有什么渊源?它们与6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云南石屏,有一座百年老宅,历经风雨却保存完好,据说屋主是苏轼的后人。

无论是宦海人士、商贾巨富,还是平民百姓,谁人不爱故乡的空山风月,古寺烟霞,因为那是心灵真正的归宿。

美不因时间而有差别,它虽是近百年的建筑,但静心漫步其间,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因它的美而受到震撼。

云南没有海,却有“海鸥”,因为云南高原有多情美丽且四季温暖如春的众多湖泊。快跟着“海鸥”的脚步,一起领略高原暖阳的明丽和湖水的风平浪静吧!

昆明的翠湖边上,有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不是官邸、不是私宅、不是名人故居,而是一种独特的所在:石屏会馆。

教师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为“先生”的职业,从古至今,备受尊敬。文庙,就是人们对孔子顶礼膜拜的这种社会崇拜现象的一种表现。跟着我们去到石屏文庙,深度了解文庙的建制与文化内涵。

如果你来到云南,一定不要错过石屏,来古城文庙里看看这群“小怪兽”,让我们与历史文化近距离接触,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石狮子很常见,但在云南石屏却有一种大部分都没见过的石狮子,33张图片带您一睹这些国宝级石狮的风采。

在滇南小城石屏,一座同时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式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群企鹤楼建筑群,正深藏在书香浓郁的石屏一中校园内。

扬州和石屏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地方,却因一道菜述说出跨越时空的乡情往事,“明初涕送天边望,千里故乡一梦遥。”有些地方虽已离开,却仍有印记!

他是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下云南惟一一位状元,他从旧科举制度下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知名教授,不仅是历史上的第一人,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他就是石屏人袁嘉,他传奇人生,亦如教科书般,堪称经典。

他是清朝的科举进士,他是民国时期的总统秘书,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有主权的铁路个碧石铁路。他生平廉洁自持,居要职30年,除薪俸外一无所取。他毕生践行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所山区小学,最小的孩子才5岁,都寄宿在校。再次感谢所有捐助者和兴屏号的志愿者们!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兴屏有你们真好!
石屏往事:古稀老人跨越1500里,“寻找”父亲25年

1949年,国民党石屏县书记长杨子知,被枪决。杨子知的小儿子杨长年,时半岁,他随着母亲、兄姐,凄惶地逃往母亲的娘家贵阳。从1994年始,杨长年不间断地返回故乡石屏,“寻找”自己的父亲。全文一万余字,解密档案图片8张,时隔70年,首次公开尘封往事。
一百年前普洱茶第一商号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吉三与同庆号我们寻找并梳理这段历史,只希望石屏县城的同庆号总号旧址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它早已不属于杨家或刘家,它是普洱茶发展的历史遗存和见证,默默记录着一百年前普洱茶第一商号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石屏人走西头不屈向上的精神。人物志:三百多年前一个武汉才子与云南石屏的故事

他,生卒年不详,诗集已佚。他在石屏的八年正是三藩之乱的八年,他纂修的《石屏州志》是尚存最早的一部石屏地方文献,他组织了石屏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次文人雅集活动。

说起云南的古城,人们会想到大理、丽江和建水,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座可以穿越到旧时江南的明清古城石屏。
...The End...
兴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