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包见捷(?~1621年),字汝钝,号太瀛。明代临安卫(建水)人。父包万化,庠生,因屡次入省乡试不中,便不再赴试,闭门读书。每见奇书必购,购不得亦借来手抄,致家有藏书数千卷。设家塾一所,教诲子弟读书。在城南马鞍山建五云斋,教儿子包见捷和谭继统静心苦读。包见捷幼时聪慧过人,八岁时知府钱邦偁曾试之以七言诗,能应声而出,知府称奇,故有“神童”之誉。
万历年间,包见捷与谭继统(官至贵州副使)同中举人,被赞为“双璧”。万历十七年(1589年),包见捷名登进士,入仕后先后担任礼科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等职,因敢于上疏、弹劾不法税使而被载入《明史》。 包见捷痛心于矿监税使的倒行逆施,凡神宗采矿增税的诏谕一出,必犯颜力谏。奸人李本立请采珠广东,包见捷上疏言其害,皇帝不听。又上疏罢矿税,弹劾税使马堂、鲁保等的不法行为,皇帝亦不采纳。包见捷率诸谏官再次上疏,论临清税使扰民必致生变,又论辽东矿税为患尤烈。据《明史》所记,当时“争矿税”的百十疏,包见捷疏言最多。一月三疏,皇帝动怒,贬包见捷为贵州布政司都事,其余谏官停俸一年。不久,包见捷声称病辞官归田。不几年,山东临清果然发生民变,市民揪住税使马堂,轰动全城,继而商民罢市,群起打死马堂的爪牙37人,火烧税署。又过几年,辽东军士反对税使高淮克扣军饷,发生兵变,迫使高淮撤出辽东。他的谏言终归应验了,史称“见捷言如左券”。
// /// // //// // //// /// // /// /// 回乡后,包见捷潜心读书,研究历朝典宪。应都御史云南巡抚陈用宾之聘,纂修《滇志草》22卷。脱稿后,因所载事与巡抚意见不合而未能刊印,今已不传。但后来刘文征所修天启《滇志》,即以《滇志草》为底本,现在有学者从《滇志》中辑录出《缅略》、《赋役志》、《兵食志》等篇,即是包见捷原作。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复起包见捷为兴业知县,又改任太仆寺少卿。后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神宗死,光宗即位,按神宗遗诏起用建言得罪诸臣,改包见捷为吏部左侍郎。天启元年包见捷入京都,不久病逝于任上。 据民国《建水县志稿》记载:城东北迎恩寺为包见捷所修,前有“文献名邦”坊。旧有碑刻记述:某次,神宗皇帝举某朝典宪询问廷臣,众皆箴口,唯包见捷能原原本本敷陈无遗。皇帝欣喜地说:“中原文献尽在卿矣!”赐“文献名邦”匾额,命有关部门建坊于其故乡。后临安知府金节遵旨建坊于城东北永善街。 病卒后,包见捷归葬建水城东北白鹤山。熹宗皇帝诏赠工部尚书,赐祭葬。城内原有为包见捷建造的牌坊8座,上刻:“名世天卿”、“同玺近臣”、“南宫首选”、“金马黄门”等。雍正《建水州志》称:“少宰公见捷,讲圣道,明经学及子史源流,宵吟夕讽,考订精详。既而历参大政,事业文章,为一代名臣,南邦文献,汲引后学。”
(文章资料转载于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编《云南史话地方系列》—— 张绍碧主编《建水史话》)
少宰公见捷,讲圣道,明经学及子史源流,宵吟夕讽,考订精详。既而历参大政,事业文章,为一代名臣,南邦文献,汲引后学。 // /// // //// // //// /// // /// ///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建水博物馆」,搜索「gh_f4f66f7da0ff」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