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发展演化的46亿年历史上,建水一带至少可以追溯到23亿年以前,其间的数次海陆更替、沧桑变化大多记录在地层岩石之中。
约25亿-18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水天一色,无边无垠,仅见火山孤岛隐现其间,生长着原始的菌藻类植物。如此景色延续达数亿年之久,约在18亿年前,原来宁静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动,构造地质学称它为哀牢山运动,使现今的建水地区从海洋中升起,一度变成陆地,并伴随火山喷发、花岗岩浆活动。这个新环境大约从18亿-16亿年前开始,几经短暂海陆变迁复成为海洋,堆积了一套浅变质岩层系,地质界称之为“阳群”。这一地层出露在县境东北部和北部山区,为厚逾万米的板岩、片岩及碳酸盐岩类组成,其中碳酸盐岩厚近 3000米。
据此分析,18亿-8亿年前,建水地区多数时间仍处于巨大的海洋之中,水里的有机生命逐步发展,生活着海洋古微生物。
大约7亿-6亿年前,地壳活动频繁,不久又发生次规模较小的造山活动,叫澄江运动。建水地区气温下降,古陆冰川接踵而来,整个地区为冰雪覆盖,留下南沱冰碛层。在今天云龙山西北、甸尾区一带,还能看见8亿-6亿年前之冰川堆积物,就是“南沱冰碛”。
建水地处北回归线南北,当在亚热带与热带气候分界线上,竟有大陆冰川遗迹,真可谓是奇迹!如何解释这一奇异现象?这就要借助于“大陆漂移”说了。根据这一假说,数亿年前全球大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称“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后来由于潮汐和地球自转联合效应,使泛大陆向西运动以及自两极向赤道运动,泛大陆的各部分由于运动速度不等被拉开分裂成几块,而分裂出来的大陆之间形成新的海洋。 随着地壳演变,建水地区于2亿年前左右,脱离海盆环境,成为陆地,延续至今。在随后的两亿年地球发展历史中,又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山河改观,气候交替,植物、动物群都因之得到发展,最后才形成花草树木争茂、虫鱼鸟兽繁盛的大千世界,以及壮丽秀美的河山、四季宜人的气候。
约2300万-800万年前,在建水坝子里,河湖成因的砂石土层,由于地壳活动断裂影响,导致岩层由水平转倾斜,甚至直立,从而露出丰富的五色陶土,成为烧制紫陶产品的独特原料。 建水坝子石灰岩广泛分布,这里有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燕子洞、颜洞景区,古时就有“南徼奇观数第一”和“西南第一洞天”之称。
燕子洞、颜洞洞群,堪称亚洲乃至世界级的巨大溶洞群,是地下岩溶景观之精华,大自然鬼斧神主的杰作,被国务院定为建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观之一。
其成因源于2亿年前海里沉积的深厚石灰岩层,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镁 (即方解石、白云石),容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溶洞,因为雨水经过大气层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种含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这种溶蚀作用在地面形成溶蚀沟、石芽、漏斗和落水洞等,落水洞又与暗河相连,水在暗河中的流动加强了对石灰岩的溶蚀,加上暗河顶部岩石塌陷,就造成各种溶洞,由于河流不断下切,又形成多层溶洞。燕子洞、颜洞洞群就是这样形成的,形成时间大约就在800万-300万年前。
现在燕子洞内有一根高达34米的“擎天玉柱”,直插洞顶,犹如“定海神针”,据地质学家测算,石笋每千年仅增高4.1 毫米,那么这根巨柱的生长年龄已约830万年。
(文章资料转载于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编《云南史话地方系列》—— 张绍碧主编《建水史话》)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建水博物馆」,搜索「gh_f4f66f7da0ff」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