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先从石屏人“走西头”说起。
“走西头”是石屏方言,意思是去到石屏的西边,如今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及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经商做生意。
“走西头”延续了500多年,是谁最先赶着马帮迈出了这第一步?史无记载,最早的无名英雄已淹没在漫漫征途的尘埃之中,已不可追寻了。
(茶马古道 木林群摄)
唯有一人,因在“西头”做下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载入中国和世界的史册,让今天的我们也很难望其项背。
此人姓吴,名尚贤,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走的西头,已有二百七八十年了,是石屏人走西头中有记载最早的一人,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堪称石屏走西头的“先锋”。
吴尚贤(?-1751),石屏宝秀镇仓前街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城镇平民家庭,自幼父亲早亡,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成人后的吴尚贤对母亲极为孝顺。
为了改善家庭境遇,吴尚贤先是随人到个旧挖矿,学到了一手甄别矿产、采矿、洗矿的技术,后又到了磨黑、思茅(今普洱)等地,开发银矿,积累了丰富的银矿开采及冶炼技术。
(宝秀镇)
吴尚贤最后到达滇缅边境沧源县葫芦王老佤山一带,当时虽然老佤山富含银矿,但当地人冶炼技术差,不仅破坏资源所产银价值也极低。
吴尚贤发现商机后向当地的卡瓦酋长蜂筑(汉名向中土)协商共同开发银矿,因吴尚贤拥有较高的冶炼技术,为人正直豪爽又踏实有才干,获得蜂筑的赏识和广大矿工的信任。
终得与蜂筑会盟,剖一圆木刻字盟誓,共同开矿。此木刻一分为二,由吴尚贤和蜂筑各持一半。
茂隆银厂在吴尚贤的治理下,三年大成,矿区周围五六百里,矿硐二百多个,矿工三万余人,银产量年达十万余两,发展成为云南最大的银厂和亚洲著名的大银矿。
吴尚贤不仅能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还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他把银厂分为:矿区、生活区、骡马队、保卫队和后勤等。他在厂里开办烤酒厂、茶园、菜园、牧场等,并分人负责管理。
他还制定了厂规、厂法,按法规办厂,共同遵守。茂隆银厂人丁兴旺,在中缅边境声威大震。
(古代开采银矿作业场景图)
作为石屏人走西头的“先锋”,吴尚贤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
不仅开辟了一条从石屏到缅甸的商贸之路,带动了大批石屏人走西头,为石屏商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将石屏、个旧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中缅边境,迅速建立了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银矿,为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了不起的是吴尚贤为开发并安定边境,促成了缅甸东吁王廷入贡清廷并建交。
(吴尚贤赏赐给茂隆厂有功人员银质功牌)
在18世纪中叶,当时的清朝和缅甸国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吴尚贤及其茂隆银厂在清、缅关系的发展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由于吴尚贤在中缅边境一带办银矿,在中缅两国的佤族中声望极高,视为“神”,缅王对其印象颇佳。他每次去到缅甸都城都被以国宾相待,国王摩诃陀摩耶沙底波蒂亲自接见,视为朋友和兄弟。
吴尚贤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入缅甸,劝说缅王摩诃陀摩耶沙底波蒂向清廷朝贡以建立外交关系,世代友好。此时的缅王正受到南部势力威胁,欲借清王朝的力量来巩固统治,便欣然同意吴尚贤的意见。
第二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缅王派遣使臣希里觉堤等来华进贡。这年四月使臣带着贡品和大象等来到滇缅边境,就住在茂隆银厂,使团人员及随团的象队供应,也由吴尚贤承担。吴尚贤又派出十头大象,带上普洱茶等土特产,作为中间人和向导一同进京朝贡。同年年底使团到达云南省首府昆明。
乾隆十六年(1751年)6月,吴尚贤和缅甸使臣到达北京,受到了乾隆帝的接见。7月,使团离京,使臣希里觉顿在途中患病,于10月间病故,葬于贵州安顺府毛口驿,后移葬云南云县。
因吴尚贤从中联络,清、缅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数百年来,吴尚贤被佤族人民尊奉为神灵,称之为“大爷”。至今,在沧源等部分佤族村寨中每到“谷魂节”和招魂祭祀活动,都要念到“幺老李、西老吴”,“幺老李”即李定国,“西老吴”即吴尚贤。
《清史稿》有其传,《中华名人词典》也有其词条。《红河州志》第七卷“人物”篇载有“吴尚贤”传,称吴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实业家,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壮士。沧源等地民间至今仍流传佳话。
后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12月,吴尚贤和缅甸使团离京返回至昆明,或许恐惧吴尚贤的经济实力和个人势力,清王朝借机“钦”定了几条“罪状”,将他打入大牢,不久这位为国家生产数十万两白银、开发边境,促进清、缅友谊的有功之臣被迫害致死。
吴尚贤去世不久,茂隆银矿变为了清政府的官办银矿。
吴尚贤去世第二年,缅甸朝代更替,清朝再难找像吴尚贤这样熟悉两国国情,有能力、有实力的中间人,清王朝和缅甸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期间双方死伤无数,经济损失惨重,曾经兴盛一时的茂隆银矿也倒闭破产了。
直到1788年,距吴尚贤引缅王使臣入贡清廷37年后,缅甸使臣再度向清廷朝贡,清朝和缅甸重修于好。
本文内容整理自李涛主编的《话说红河》和孙官生编著的《走西头》。
关于美丽云南!关于多彩石屏!关于普洱茶!关于传统文化!关于老建筑!大家都有什么故事与想法,可以联系我们,可分享在兴屏号上,感谢支持!
——关于“兴屏号”
往期内容推荐
《易武与石屏:两百年的异域乡愁》
《中国最后消逝的商帮——石屏商帮》
《石屏:藏在时光深处的“奢侈”小城》
《一百年前普洱茶第一商号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吉三与同庆号》
《石屏城里杨家人——缅怀我敬爱的婆婆》
《看,云南唯一的“状元”是如何诞生的?》
《一百年前那个感动中国的云南人——陈鹤亭》
《云南古镇——石屏:文化名城得名竟因为一块奇石》
《云南古镇石屏:文化名城的渊源与由来》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兴屏号」,搜索「xingpinghaochaye」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