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字树五,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异龙镇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同为石屏籍的陈鹤亭、胡商弈同中进士,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中经济特科第一名(经济特科:“经济”指“经世济民”,是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为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员的科目。兴屏号注),成为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浙江提学史、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教授、云南省政府参议员、省政府顾问等职。 (经济特元 袁嘉谷)
袁嘉谷中了“新科状元”后,老佛爷慈禧太后曾两度召见他于仁寿殿。太后问及边省风土人情,并问修筑铁道(指正在修筑中的滇越铁路)人民尚反对否?袁先生奏到:“人民近日知识已开,不反对。亟言滇省铁路通在外也、必川滇铁路乃通在内,朝廷纳之。”(见张希鲁著《袁屏山传记》)
在北京紫禁城里袁嘉谷与慈禧太后的这段简短对话,涉及一段纷繁的历史。清末以来,英、法殖民者加紧争夺在中国云南的势力范围,企图分别从缅甸、越南修筑铁路进入昆明,然后向内地长江流域扩张。
(慈禧太后)
1895年法国政府强迫清政府同意让其修筑滇越铁路后至1910年铁路修成之间,云南人民发对外国势力染指三迤(三迤:云南省的代称。清朝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即三迤。兴屏号注)的事件屡屡发生:阻洋修路、游行示威、上书请愿、呼吁赎回修路权、包围领事馆、驱逐传教士、火烧教堂以至武装冲突。
慈禧太后问修筑铁路人民尚反对否,是指这一幕。袁嘉谷回答:人民不再反对修路了,但痛感滇越铁路的修竣,将形成云南的铁路通国外不通国内的格局。袁嘉谷把云南各界人士要求自建铁路的意见上奏太后,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光绪癸卯进士 李坤 施汝钦 袁嘉谷合影,最右为袁嘉谷)
第二次慈禧太后召见袁嘉谷是在“戊申(公元1908年)八月召见,公认为滇蜀路必宜亟修,民力苦窘必宜部,奏之”。(见张希鲁著《袁屏山传记》)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承诺袁嘉谷,待滇越铁路修成后,政府将着力支持修建川滇铁路,到时候两省人民的困苦将逐渐缓解。 中国铁路百多年的历史上,清末民初议论铁路成为朝野最为关注的问题。铁路最初出现在中国时被视为怪物,朝野一致反对。一旦铁路的巨大运输能力与经济效益显示出来,有成为中外争夺的对象。外国政府和银行储备大量资金,欲在中国大修属于他们的铁路。中国人民激烈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提出民间集股商办铁路。
(李鸿章考察唐山火车站) 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紧张,没有大修快修铁路的能力,只得一方面允许民间自办铁路,另一方面又要支撑“中央帝国”的“强势”门面,提出“铁路官控”、“铁路国有”,在修建铁路的重大经济政策上大幅度摇摆。
(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路线图)
袁嘉谷上奏“部办民”,是出于云南经济欠发达、民力衰弱,而政府的财力又捉襟见肘的客观现实提出的合理办法。也许这是云南人提倡官助民办铁路的先声。个碧石铁路也是从官商合办起步的,这是修个碧石铁路的前奏曲。
-----------------------
本文内容节选自 和中孚编著《个碧石铁路-云南人引以为豪的寸轨铁路》之“修个碧石铁路的前奏与协奏曲”一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推荐 《个碧石铁路》 《陈鹤亭与个碧石铁路》 《一百年前那个感动中国的云南人——陈鹤亭》 《云南古镇——石屏:文化名城得名竟因为一块奇石》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兴屏号」,搜索「xingpinghaochaye」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