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丁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矿工。清末民初,个旧锡矿山的矿工被称为“砂丁”,这是对矿工的污辱称呼。 清末民初,建水一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穷走江外饿走厂”。意思就是说,想要“脱贫”就到江外“下坝子,走烟帮”;想要找口饭吃,发点财,就到个旧走厂,干锡矿。当时交通闭塞,山高坡陡,要到个旧走厂干矿工,全靠走路,故称“走厂”。即使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已经开通,人们也习惯把上个旧叫“走厂”。
旧时个旧迅猛发展的锡业生产与资本家的巨额财富完全建立在对“砂丁”的残酷剥削上,原始落后的生产工艺及其笨重的体力劳动随时威胁着“砂丁”的生命,矿坑是老板的聚宝盆,却是“砂丁”的人间地狱。走厂“砂丁”是老板的奴隶,老板们有自己的碉堡、监工、监狱、刑具和武装,加之矿山上恶劣的生活劳动条件,“砂丁”们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许多人从小被骗到矿山,直到老死也未能回乡。
“砂丁”们有流不完的泪,唱不完的悲恸歌谣。《走厂调》就是反映个旧矿山“砂丁”悲惨生活的歌谣,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矿坑里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也描绘了“砂丁”们在矿坑内劳动的痛苦。当时流行在“砂丁”中的《走厂调》唱道:“六月里哟热泱泱,窝路矮欀低难挡,鹞子翻身葫芦口,麻蛇脱皮钻矮镶。七月里哟七月七,手扳棚子眼泪滴,兄弟问我哭哪样?脊背沟沟拉出血。”还有《走厂调》唱到:“个旧矿山阴森森,处处都设鬼门关。来了就别想回去,活人掉进死人坑。”
“砂丁”走厂,是“来了就别想回去,活人掉进死人坑”,生死未卜,然而,迫于生计,许多人不得不走向“死人坑”,他们与家人的分别,不亚于生离死别,对生活境遇的凄迷和对妻子的挂念,让走厂路上的“砂丁”们唱出《挂妻调》。 老人现场表演《挂妻调》
《挂妻调》有的唱“十二挂”, 有的唱“十挂”, 普雄一带唱的就“十挂”
一挂妻子野马村,挂想妻子脚杆酸。
一心要想转回家,又怕别人耻笑我。
二挂妻子黄土坡,黄土坡上来坐坐。
回头不见妻子面,低下头来眼泪多。
三挂妻子临安城,挂想妻子肚子疼。
从来不害这份病,病好除非妻团圆。
四挂妻子放马坪,挂想妻子路难行。
一步当做两步走,两步当做三步行。
五挂妻子萝卜甸,日落西山要歇店。
拿起碗来不想添,拿起筷来不想搛。
六挂妻子到畔山,一人走路好孤单。
一人莫走孤单路,挂想妻子泪难干。
七挂妻子到普雄,普雄弯弯像条龙。
只见长龙来戏水,不见妻子来相逢。
八挂妻子松林坡,松林坡上石缸多。
心想喝口石缸水,又怕生病妻挂着。
九挂妻子龙眼坡,走厂砂丁苦涩多。
家中等钱买老米,三十晚上无着落。
十挂妻子天君阁,一对狮子俩相合。
狮子双双不分离,我与妻子各东西。
《挂妻调》不仅唱出离乡走厂的“砂丁”对家人的眷恋心态,同时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也唱出了走厂路上的人文风情。其中的“六挂”至“八挂”,唱的就是畔山的林密路深、普雄的状若游龙、松林坡驿道的水缸备渴。 过去,建水到个旧,走的是古驿道,大半路程都在现在的普雄乡内,调中所唱的畔山、普雄、松林坡就是现在普雄乡的三个村寨。那时,畔山一带林密路深,肠路回环,一个人孓然走在这样寂静凶险的山壑间,难免挂想妻子;普雄寨子弯弯地靠在山脚,宛如一条长龙,走厂人走到普雄,看着长龙一样的寨子,唱出“只见长龙来戏水,不见妻子来相逢”的思念;松林坡是普雄驿站与塔瓦驿站之间的一道大山坡,或许是那时的驿道旁都备有石缸,装满清水,供路人解渴,所以这道大山坡上会“石缸多”的说法,松林坡山高坡陡,走厂人走到这里,口渴难忍,巴不得俯身牛饮,但这时想起了妻子的叮嘱,怕喝了生水生病,让妻子担心,唱出了夫妻间的牵挂之情,有了这份牵挂,走厂人,少了一份孤单,多了一份力量。
责编 | 马映竹 实习编辑 | 赵婧汁 金贤柔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人文红河」,搜索「hhrb_rw」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