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神州,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或轰轰烈烈,或悄无声息的发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之上。得益于时光的潜心雕琢与装饰,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拾取了属于自己的颜色。不同于皇城的金碧辉煌,也区别于江南的青砖迷离,云南蒙自,在自然的恩赐与中西文化的融合下,收获了独树一帜的苍翠和明黄。穿梭百年,绿树黄墙掩映,这一隅浪漫之地,正在欣欣然成为一方滇南的明珠。视频较大,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云南电视台 “完美云南”栏目用时过半月拍摄了此视频,视频涵盖了蒙自众多人文旅游景点。
一座城市,拥有属于它的颜色,更拥有属于它的味道。过桥米线,云南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这种特色早已被世人所熟悉,但是这样简单的认知却比较笼统。其实追根溯源来看,蒙自是过桥米线真正的发源地,再深究下去,它来自于勤劳的双手。
要做好一碗正宗的过桥米线,汤头显得尤为重要。大锅、明火、清泉为一碗好汤的诞生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大骨、肥鸡和火腿则保证了汤水的味觉体验层次分明,鲜香浓郁。生的猪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鹌鹑蛋,五成熟的肚头片、脆哨、肠旺,新鲜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姜丝、菊花瓣、氽过水的豆腐皮、辛香的辣椒油悉数登场。
石榴本是从西域引种而来的水果,因为它口味酸甜,寓意吉祥,代表着人们多子多福的热切期盼,因此被深深热爱。现在算来,它不知不觉,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已经繁衍生息了上千年之久。
蒙自是被称为一脚踩在北回归线上的城市,四季气候温和,红绿不凋。蒙自的石榴正是得益于这里山长水阔、土地肥沃的自然环境,蜕变出了馨香流溢独特品质。
节目组录制时还正是石榴开花的季节
过桥米线让蒙自人趋之如骛,但并不是每一个蒙自人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米线。蒙自永宁彝族乡,75岁的彝族老阿婆杨应华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17岁开始学唱花灯,因为过人的天赋,无论什么曲调,也不论什么动作,阿婆都能过目不忘,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寨子里的名人。怀揣一份难以割舍的热爱,老人从青葱唱到了白头。尽管如今年事已高,但是每天早上起来,一段千回百转的小调一定是离不了口的。
蒙自碧色寨车站是中国近代滇越铁路上最早的火车站。法式红砖黄墙的建筑有着挥之不去的法兰西风情,而这种异域的浪漫,也让原本寻常的村寨,多了一份魅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穿越时空的神秘色彩。
从1910年起近100多年时间里,碧色寨车站一直扮演着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在这100多年间,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列车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繁华开放。须臾之地,竟有了被赞誉为“小香港”的独特际遇。
蒙自老城区的南湖边上,没有太多累赘的装点,几栋黄墙红砖的法国建筑,平常之地就被修饰得浪漫多情起来。
南湖边最壮观的法兰西景象之一。哥胪士原为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1906年在东村路边设一小店,营销日用品及五金零件,后来发迹,开设了这座洋行。
西南联大一迁到这里,整个蒙自就变得有层次起来,在大师云集,青年才俊的簇拥之下,南湖也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美。
是与哥胪士洋行同时期的建筑,同样的法式小楼,却有着不一样的韵味,她犹如一位浪漫优雅的欧洲贵妇,静静端坐在南湖一侧。
蒙自,无论是作为滇南红河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通往中南亚的交通枢纽,巨变中的它,恰如红河奔流一样,正在成为一个崭新的城市,承载着曾经的光荣与梦想,繁华与辉煌,它正在吸引着更多的人前去感受她的多彩,纯粹和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