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责编 | 小佳
蒙自不止是一座小城,蒙自11个乡镇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子都有它们自己特别的故事和特别的人。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蒙自的故事! 视频:
要做好一碗正宗的过桥米线,汤头显得尤为重要。常大姐是这家传统老店的熬汤高手。祖祖辈辈都靠做米线卖米线为生,从小耳濡目染,常大姐深谙每一个环节。
大锅、明火、清泉为一碗好汤的诞生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大骨、肥鸡和火腿则保证了汤水的味觉体验层次分明,鲜香浓郁。剩下的就是常大姐的双手了,只有这双与米线打了30多年交道的手最懂得如何让米线绽放出不一样的口感。恰到好处的掌握火候和熬制时间,不同类香料的下锅数量和下锅时间都需要经验。方寸灶台之间,看似信手拈来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岁月的沉淀,而这份沉淀,在几个小时之后,会冒着热气,叫醒整座城市。
“尼苏”即黑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自古崇尚黑色,认为黑色表示吉祥,能给人一种庄重感。所以寨子里的老人身上始终围着一件黑色的刺绣小褂。
花灯是这个寨子里历来都有的习俗,而75岁的彝族老阿婆杨应华永远都是花灯表演当之无愧的主角,也只有她,最懂得如何发自内心的唱好一段花灯。虔诚无比的挚爱,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诉说不完的深情。曾经作为主演,阿婆代表永宁彝族花灯参加过很多大型文艺汇演,荣誉至极,如今作为红河州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人,阿婆的心愿是多教一些弟子,让永宁的彝族花灯世世代代传下去。
蒙自碧色寨车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法式红砖黄墙的建筑有着挥之不去的法国小镇风情,而这种异域的浪漫,也让原本寻常的山脚,多了一份魅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穿越时空的神秘感觉。 站台上的双面时钟来自巴黎,工艺精湛,简约大方,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清晰的看清时刻,设计可谓精巧,只是沧海桑田,钟面仍在,但是时针已经遗落,不知了去向。这是一个需要拂去历史尘埃才能感知它往昔辉煌的地方。 1903年滇越铁路开工之前,碧色寨只有几间工棚。1909年4月,滇越铁路通车至碧色寨,法国人为了便于大量掠夺个旧的锡矿资源,在碧色寨设了特等站。 从1910年起的30多年时间里,碧色寨车站一直扮演着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在这30年间,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列车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繁华开放。须臾之地,竟有了被赞誉为“小香港”的独特际遇。
阿秉是土生土长的新安所人,和妻子一起种了好几亩石榴。平时闲暇的时候,他还会到蒙自市区里跑出租,而现在石榴花开,树枝抽条,他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石榴园里。
蒙自市区,南湖边上,没有太多累赘的装点,几栋黄墙红砖的法式建筑,平常之地就被修饰得浪漫多情起来。
哥胪士洋行,南湖边最壮观的法兰西景象之一。哥胪士原为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1906年在东村路边设一小店,营销日用品及五金零件,后来发迹,开设了这座洋行。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由地方政府无条件接收。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迁到蒙自,这里成为了闻一多、陈岱孙等10多位教授的宿舍,楼下还住了当时的男学生。 唱花灯的杨阿婆 碧色寨的故事 做过桥米线的常大姐 种石榴的阿秉 喝咖啡的小高…… 原来蒙自一直有这么多故事。 (来源:今日蒙自) 丨—近期攻略精选—丨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探寻沉睡在时光之外的仙境:梯田边上被遗忘的明珠——苏红 红河8个养心养肺的好地方,春天就去这里踏青!(附攻略)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红河文旅」,搜索「lyw08733732276」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