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滨海文化与高原文化的碰撞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160多万,大多聚居在滇南地区的红河、澜沧江流域,也就是红河、普洱、玉溪和西双版纳几个地方。
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载了哈尼族从诞生到祖辈迁徙的路线。史诗中记载哈尼族的民族发祥地叫“惹罗普楚”:“惹罗的土地合不合哈尼的心意?惹罗的山水合不合哈尼的愿望?先祖抬眼张望:高山罩在雾里,露气润着草场,山梁像马尾披下,下面是一片凹塘。”
那“惹罗普楚”究竟在哪里?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几种观点:红河两岸土著说;南京迁徙说;湖南湖北迁徙说;以及古羌系统南迁后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
前几种观点,缺乏科学论证,所以影响很小。今天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第四种。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哈尼族的专家史军超提出:“哈尼族乃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古羌部落),与由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由北向南与由南向北的交汇)、复合的(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迁徙民族的融合),就文化论,他们是南方夷越民族的滨海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结合体”。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
按照这种理论,数千年前,南迁的古羌族群中的一支,到达四川境内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时定居了下来。原因是曾经的游牧民族,接受了南方的土著民族——夷越民族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经过漫长的较量,稻作文化战胜并取代了游牧文化,最终,一个新型的、以山区稻作为其文化内核的、典型的南方农耕民族——“和”形成了,这就是“哈尼”民族在历史上的最早称谓。这个时期是春秋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哈尼族形成于今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哈尼族将这一发祥地称之为“惹罗普楚”,也就是史诗中那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2
稻米之路
诸羌部落大迁徙与当时西南地区原住民的大交流、大融合形成了规范意义上的哈尼族。不过,这并不是迁徙的尾声。
学者推测,春秋战国晚期,新兴的哈尼族又开始了迁徙。这次,是从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向云南迁徙。迁徙的原因,是因为和周围的其他族群的矛盾以及自然灾害等,所以要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与祖先从青藏高原出发的迁徙不同的是,这次迁徙,遵循的是稻作农耕民族的路线,也就是选择适合稻作耕种的土地,今天学者们称之为“稻米之路”。
按史料推测,这次迁徙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隋唐时期,哈尼族到达了乌蒙山区、大理洱海、楚雄、今天的昆明地区,以及滇南的普洱、红河和滇东南的文山等地。不过后来,迁徙到乌蒙山、大理、楚雄、昆明以及文山等地的哈尼族,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滇南逐渐形成了全民族聚居中心。
哈尼族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至此也逐渐平息。此后长达千余年的安定生活中,在滇南哀牢山、无量山及红河、澜沧江流域,哈尼族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稻作文化的建设中。
3
梯田——迁徙之果
大规模民族迁徙的结果,是哈尼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文化。
在过去漫长的农耕时代,哈尼族创造了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也为哈尼族创造了美好富足的生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哈尼梯田内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被人类学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今天以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元江、江城等地为中心地带的哈尼族聚居区的梯田,耕种的规模和运作的水平,都达到了极高的层次,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大奇观。2013年,元阳梯田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近20年来哈尼族的迁徙文化被大量发现。在哈尼族的服饰、饮食、民居、丧葬、婚恋、祭典、年节及史诗、歌谣、神话等民风民俗中,都发现了这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一路迁徙的印记。
民族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哈尼族先民在此中经历的苦难与欢欣、幸运与艰危,付出的热血和泪水,都融入了今天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