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远大黑山旁边,有一个名叫阿泽新寨村的小乡村,这里空气清新,独居悬崖峭壁之巅,“三海”尽收眼底,风景雄伟奇骏。这里世代居住着彝族支系仆拉人,历史民俗保留完好,风景与文化并存。在这个极具特色的村落中,有挖不尽的风光,讲不完的故事。
走入阿泽新寨村,视线便会被村头的一座木头屋子所吸引,这个挂着“羊圈楼”木牌的房子,背后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羊圈楼”,字面意思是关羊的屋子,但在阿泽新寨,羊圈楼的存在有了更浪漫的含义——这是男女青年爱情的萌发地。在上个世纪,为了更方便地看管羊群,羊圈楼一楼关羊,二楼就是姑娘们的睡房,有些甚至三五成群住在一起。当时的房屋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茅草房,一到夜幕降临,羊圈楼里便透出忽明忽暗的灯光,时断时续地传出欢笑声。未婚男子可以选择去任意一个羊圈楼里谈情说爱,甚至过夜,如果你看上了哪个小妹妹,对上几句山歌,给她一个定情信物就可以领回家啦。就这样,“羊圈楼”便成了大黑山人民谈情说爱的天堂,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来,因乡村改造建设,大庄乡各村寨的“羊圈楼”陆续被拆除,仅剩下了阿泽新寨村还留有一座,楼体也由原来土木结构的茅草房变成了如今木头房,这座木头房不再有曾经的功能,但浪漫的故事永久流传。
民以食为天,说完了故事,再来说说大家都感兴趣的美食。 在阿泽新寨,做荞粑粑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原材料很简单,自家种植的苦荞收割后磨成面粉,加入冷水搅拌成糊状,放入柴火锅内,小火慢烙,不加油不放水,只靠柴火的温度加热,纯天然无污染,这是一道用最“原始”的手法做出的美味。
虽然工序简单,但要做得好吃可不容易。
如何将荞粑粑做到熟而不焦是一门手艺活,讲究的是眼尖手快,注意掌握火候,时间短了,中间没熟透,时间长了,就烧焦了,在刚刚好的时间段把它翻个身烙一会,一个纯手工的荞粑粑就做好了。铁锅滋滋响着,一阵浓郁的香味从荞面的汽泡中散发出来,让人馋得口水直流。
一大块荞粑粑出锅,家人朋友坐在一起,用手撕开分着吃,入口微苦细嚼后溢出淡淡的甜味,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做荞粑粑的绝活,一块焦黄的荞粑粑中承载着一代代彝族(仆拉)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向往,如果你也想尝尝这份来自深山里的味道,或可以到阿泽新寨走走,和当地人交个朋友,和热情好客的他们,分享这份先苦后甜的纯粹味道。
不久之后,阿泽新寨村将被打造成乡村旅游的示范村,这里更多的民俗文化和秀美风光,等待你亲自来挖掘。
来源:行走开远 长按上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可免费关注我们,接收更多精彩!如果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帮忙分享给更多朋友,谢谢! 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人文红河」,搜索「hhrb_rw」即可关注。
|